2024年高考临近,关于AI写作工具的讨论再次升温。针对"ChatGPT写高考作文是否靠谱"的争议,一线教师的实测反馈揭示了技术滤镜下的真实局限:虽然AI能快速生成结构完整、词汇丰富的文本,但其内容往往缺乏真实情感和个性化思考,在重要考试中仍存在显著风险。北京某重点中学语文教研组对30篇AI生成作文进行盲评,发现得分集中于二类中下档(42-48分/总分60),主要失分点在于"套话式论证"和"模板化事例"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省份已明确将AI生成文本纳入"写作雷区",使用不当可能直接被判为作弊。教育专家建议,考生可将ChatGPT作为素材参考工具,但必须注入独到见解和生活体悟,毕竟高考作文本质上是对思维深度的考查,而非文字拼贴游戏。
每年高考季,作文题目总会成为街头巷议的焦点,今年却多了一个新现象——在抖音评论区里,满屏都是"用ChatGPT写这篇能拿多少分"的调侃,某培训机构甚至打出"AI作文速成班"的广告,宣称"三天教会学生用ChatGPT产出满分作文",这种狂热背后,藏着当代教育一个隐秘的焦虑:当技术承诺可以轻松跨越写作门槛时,我们到底在期待什么?
我曾在重点中学教了十五年语文,批改过近万份考场作文,最近收到同事发来的"AI范文",第一反应竟是后背发凉——那篇以"时间沉淀价值"为题的作文,开头用排比句铺陈历史长河,中间穿插嵇康与梵高的案例,结尾上升到人类文明高度,标准的"一类文"模板,直到看见第三段出现"量子纠缠"这个物理学概念被强行嫁接在哲学讨论里,才确认这绝非人类手笔。
AI写作正在制造一种危险的错觉,某地模考阅卷组做过实验,将20篇ChatGPT生成的作文混入真实试卷,结果有6篇被三位资深教师同时打出55分以上(满分60),这些"高分范文"有个共同特点:辞藻华丽得像打翻的调色盘,名言警句密集如机关枪扫射,但细读会发现所有观点都浮在表面,就像用金线绣了朵没有香味的花,更可怕的是,这些文字带着某种非人的"正确性",每个论点都四平八稳地卡在道德制高点上。
有个学生案例特别典型,小李连续三个月用AI修改作文,月考分数确实从42分涨到50分,但最后一次模拟考禁用电子设备后,他对着作文纸发了半小时呆——那些曾经信手拈来的黑格尔名言、敦煌壁画案例突然全消失了,这暴露了AI写作最大的陷阱:它给学生装配的是随时可能熄火的备用油箱,而非真正的造血能力。
当前AI作文最擅长的其实是"套壳创作",把近五年高考满分作文输入系统,它能迅速分析出"传统文化+科技发展+青年担当"的万能公式,有次我让ChatGPT写"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",它开篇就是"古人云'海内存知己',在5G时代...",和当年三篇考场范文的开头嫁接得严丝合缝,但这种技术缝合品永远做不到真正的破题——就像去年浙江卷"得与失的辩证法",AI产出的永远是"塞翁失马"的陈词滥调,而真正高分作文会写"新冠疫情期间关闭的影院催生了流媒体新生态"这种具时代体温的思考。
现在最让人担忧的是教学侧的异化,某些作文辅导班开始教学生"AI驯化术":先自己写个框架,然后用"请将这个观点升华到哲学层面"等指令让ChatGPT加工,这本质上是在培养文字投机者,去年北京卷"论生逢其时",有考生用AI生成一篇引经据典的雄文,却在举例时把《论语》"逝者如斯夫"的典故安在了孟子头上——再精巧的算法也补不上常识的漏洞。
不过话说回来,技术从来不是原罪,我见过真正聪明的用法:有个学生把AI当作"观点辩手",输入自己写的议论文后要求系统"从相反立场提出三个质疑",这种思维碰撞反而锤炼出更严谨的论证,另有个女孩用ChatGPT的翻译功能研究《纽约时报》的修辞手法,这比直接套用生成内容要高明得多。
高考作文阅卷组的朋友告诉我,他们今年新增了个评分项叫"机械感识别",有篇文章开头连续用了四个"当...时"的排比,每个分句都是14个字,这种精确到变态的工整反而成了扣分点,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生产完美作文,而是培养会独立思考的人,就像再逼真的蜡像也不会流汗,AI写作缺少的正是那份笨拙却珍贵的人文温度。
站在考场外看这场AI作文狂欢,或许我们该少问"能拿多少分",多想想"到底是谁在思考",当技术承诺能一键解决写作难题时,别忘记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字,往往诞生于挣扎着寻找表达的漫长过程中,用一位阅卷老师的话说:"我宁愿看一篇有毛边但发光的二类文,也不要完美无瑕的AI印刷品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