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1月,OpenAI发布ChatGPT引发全球热潮,这款基于GPT-3.5的对话AI在短短两个月突破1亿月活用户,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级应用。其成功背后是Transformer架构和大语言模型(LLM)的突破性进展,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和强化学习(RLHF)实现了接近人类的对话能力。科技巨头如谷歌、微软、Meta纷纷加码布局,微软向OpenAI投资超百亿美元并将技术整合进Bing和Office,谷歌则紧急推出Bard应对。行业押注对话AI的核心逻辑在于其可能成为新一代人机交互入口,重构搜索、办公、教育等万亿级市场。这场竞赛不仅关乎技术领先性,更是对下一代互联网生态话语权的争夺。
说起ChatGPT,咱们得回到那个不太寻常的2022年11月,那会儿很多人还在适应后疫情时代的生活,OpenAI冷不丁扔出了这个聊天机器人,直接把科技圈炸开了锅,你还记得第一次跟ChatGPT聊天时那种"这AI成精了吧"的感觉吗?
回看时间线挺有意思,11月30日官网上线,头5天用户数就破了百万——要知道,Netflix花了三年半才做到这个数,到今年1月,月活用户已经飙到1亿,创下互联网产品增速纪录,这哪是发布新产品啊,简直就是往科技圈扔了颗核弹。
但仔细想想,ChatGPT来得正是时候,那会儿大家刚经历了元宇宙的泡沫,对VR眼镜的热情还没捂热呢,突然来个能写代码、能聊哲学、还能帮你写辞职信的AI,谁不好奇?我有个做自媒体的朋友,12月初就靠ChatGPT生成选题,单月涨粉5万,气得他竞争对手直跳脚。
其实OpenAI早就在布局,GPT-3在2020年就发布了,只是藏在API后面没让普通人玩,他们憋了两年大招,等算力成本降下来,等语言模型足够聪明,最关键的是——等大众对AI的接受度到位,这招"后发先至"玩得妙啊,等谷歌、Meta反应过来,市场早被吃得差不多了。
现在回头看,ChatGPT上线这个时间点选得贼准,年底本就是科技产品发布的淡季,没什么大新闻,它一出来就霸榜所有科技媒体,再加上赶上西方圣诞假期,学生白领都有空瞎折腾,可不就病毒式传播了么?我表弟那会儿放假在家,用ChatGPT给全班同学写不同风格的圣诞卡,老师愣是没发现。
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中文用户的委屈,国内直到今年3月才通过API间接用上,那会儿外网都玩出花来了,有个做跨境电商的老板跟我吐槽,说他二月份雇了三个大学生专门翻墙用ChatGPT写产品描述,人工费都比API费用高,现在想想,那些早早接触ChatGPT的人,相当于抢跑了小半年啊。
当然啦,现在的ChatGPT跟初代版本比已经进化不少,但有个问题挺有意思:如果它晚半年发布,还会引起这么大轰动吗?我看未必,科技圈的注意力就像金鱼,过这村可能就没这店了,时机这东西,有时候比技术本身还重要。